欢迎您来到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色经济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成效、挑战与建议

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成效、挑战与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23-10-27 14:07


牛家儒    崔小旺    朱宝成    袁东明
 
        “四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全国文化中心是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北京市应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大国首都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一、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一)以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涵养历史文化底蕴,古都魅力不断彰显北京立足“老城不能再拆”总体要求,推动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传承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有效结合,整体性保护中轴线遗产资源,持续推动中轴线申遗,古都历史文化风貌和城市魅力得到有效彰显。截至2022年底,北京拥有世界遗产7处,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501万件(套),新发现、新认定文物藏品总数 160万件(套),均居全国首位。“十三五”期间,北京完成考古勘探项目937项,占全国的21.9%,发掘面积41万平方米,占全国11.9%,考古项目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海淀“三山五园”列入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文物保护利用对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高北京始终走在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最前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背街小巷、城中村等薄弱环节整治为抓手,文明城区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文明驾车礼让行人”被列入2022北京冬奥会文化遗产,“北京榜样”影响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北京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知名品牌。北京统筹首都志愿者、公共文明引导员和“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石景山老街坊”等社会群体力量,其参与社会文明建设积极性显著增强,北京现有注册志愿者数量450万名左右,以“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为代表的志愿者遍布大街小巷。
        (三)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北京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通过建立文化精品重点项目征集、评审、扶持和发布机制,健全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引导机制,设立全国首个省级文化艺术基金,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此外,北京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资金、演出惠民低价票、实体书店补贴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打造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文化场所。截至 2022 年底,北京共有备案博物馆215家,年均接待观众超5000万人次;实体书店超2000家,万人拥有书店数0.9个;共有演出场所经营单位近200个。“十三五”期间,有 18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版权登记数保持年均新增10万件的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北京著作权登记量为104.7万件,占全国的23.2%,居各省区市首位。
                                                                                                              
        (四)以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北京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保持全国领先。“十三五”期末,北京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5%①,稳居全国第一位。2020一2022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收年均增长12.5%,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抗风险能力。其中,2022年实现营收17997.1亿元,占全国的14.8%,文化核心领域营收16339.4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核心领域收入比重达 21.9%(见表1),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国。“十三五”期末,北京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以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名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五)以服务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搭建宣传展示平台,大国首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北京坚持“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首都基本职责,有力保障了国家外交大局和国家重大活动,首都文化和旅游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北京成功打造了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文化品牌活动精彩纷呈,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动漫游戏企业出口产值位居全国首位,旅游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强,“入境旅游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计划”深入实施,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组织,文化和旅游对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二、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全国文化中心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增强
作为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六十多年建都史的大国首都,北京在挖掘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问题、深入阐发和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大意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有待提高。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对京津冀乃至全国文化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尚未充分发挥。除受三地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政策环境方面的不同差异影响外,《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等合作协议偏宏观和原则性表述,三地在文化园区和设施共建、文化人才流动、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尚未形成明确思路和成熟经验。以文化产业为例,京津冀三地举办的展览展示论坛活动多,但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项目少。2021年,天津、河北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分别占北京的15%和28%。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看,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总结宣传较少,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文化领域相关改革试点政策效应尚未充分释放,对北京文化贸易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北京拥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等多项文化领域改革试点,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实施细则和引导性措施,不少试点政策效果一般,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与大国首都地位还不匹配。2021年,北京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1.3亿美元,仅为上海的55.7%、中国香港的3.2%°,占全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3.9%(见图1),对外文化贸易在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有待增强。
       (三)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能力有待强化
北京国有文化企业仍存在“散、弱、小”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布局还不完善,存量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全面有效利用。文化和科技融合效应尚未得到有效释放,如2020年北京规模以上高技术文化制造业企业18家,其中文化智能制造企业仅2家,营收仅有2.8亿元,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江苏省拥有文化智能制造企业55家,营收达864.5亿元。调研发现,文化科技人才(主要是技术开发类、产品经理类和复合类)短缺是制约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当前,文化科技园区及企业反映文化和科技融合类人才紧缺,其中,对技术开发类人才的需求率最高,达62.9%(见图2),户籍、教育、医疗等人才配套政策落地效果有待增强,人才流动性大。
                                                
                                                   
                                                                                            
       (四)文化发展平台和载体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从市域层面看,作为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仍面临园区品牌化彰显不够、智慧化消费场景设置有待优化,园区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已进入“存量增效、扩容升级”新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融合发展不足,园区基本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仍需增强,具有公益属性和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建设较少,本地社区居民文化参与积极性还不高。另外,优质文化产业园区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园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如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软实力和形象有待提高,其中“通州一河三镇”文化带的宋庄艺术小镇,近年因“艺术家失去工作室而出走”,给宋庄艺术小镇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需尽快采取措施扭转局面。

          三、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实施历史文脉研究工程,加强老城文化内涵研究。推动老城有机更新,合理有序引导历史文化街区有序发展,防止过度商业化,打造更多文化新空间,建设国际一流博物馆名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水平,依托首都知名高校,建设若干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思想阵地,加强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的研究阐释,建构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国内学术界对此展开研究讨论。深化和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融合发展。建立市、区、街(乡)、社区(村)志愿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志愿者积分制激励制度,完善招募注册、学习培训、保险保障等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构建新型主流媒体格局,健全中央媒体服务对接机制,深化市属媒体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总结、提炼、推介北京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大举措、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展示新时代北京和中国发展成就。
        (二)建设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及重大时间节点搞好主题创作,持续推进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文艺精品,引领全国艺术繁荣发展。擦亮北京文化演出地标名片,支持国有文艺院团与国家大剧院、长安街演艺区等地标性演出场所合作开展驻场演出,打造天桥演艺区、台湖演艺小镇等区域性演出中心,支持国际知名演艺集团和演艺经纪机构落户北京。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权威公信的舞台艺术评论评价体系,发挥风向标作用,持续引领全国艺术创作格局。建设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名城,深化与国际博物馆组织的交流合作,打造一批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文物外展品牌。
       (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以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为抓手,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升级。为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应加快推动宋庄艺术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和北京环球度假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增强宋庄演艺小镇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华文化“走出去”载体功能。加强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建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目标为导向,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总部经济。深化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文化产业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数字前沿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强虚拟现实、交互娱乐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国际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发挥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拓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优势
高水平推动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和大运河、长城两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富有京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精心打造一批国际精品文化旅游主题线路。提升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一体化水平,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圈。依托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探索中国世界遗产资源文化旅游利用新模式。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作用,推进旅游领域国际规则、标准在京制定,形成更多“北京宣言”。优化国际化公共服务环境,发挥北京作为对外展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作用。
       (五)打造国家对外文化贸易新高地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文化和旅游融合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组建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联盟,加快建设“一站式”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发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带动作用,扩大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等国家级、国际性展会交易平台在促进文化贸易中的作用。发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探索落实放宽文化领域限制性措施,落实允许外商投资文艺表演团体(需由中方控股)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在宋庄艺术小镇开展面向全球的文化艺术品(非文物)展示、拍卖、交易业务,在艺术品领域探索开展优化审批流程改革试点。

 
          (作者牛家儒为国研经济研究院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崔小旺为国研经济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朱宝成为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色经济委员会主任;袁东明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联系地址:北京西安门大街22号(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2号楼) 邮政编码:100017 联系电话:010-80658333